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设计

《核枣》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29 10:47:02
《核枣》的教学设计

《核枣》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核枣》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枣》的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导入课文:播放flash《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台湾诗人彭邦祯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简介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老师用16个字来点评他。“蒙古族人、燕京毕业、一专多能、情系中华”。燕京大学毕业,文中的旧时同窗就是他的大学同学高君纯。说他一专多能,是因为他是作家、文学翻译家、是二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说他情系中华,是因为他远渡重洋,但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赴欧记者中回国定居者。

四、走近文本,整体感知

(一)放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圈点勾画,利用课下注释和手头资料积累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解。

()枣核(凝聚深情、心系故土)

(二)几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的情思,作者是如何用“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默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横线上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

枣核——

枣核——

议枣核——民族之情

五、细读课文

1、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故土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深情,作者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寄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发掘了有深意的重大主题——游子无时无刻不再怀念家乡,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旧日同窗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请你细读课文作答。

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杨柳、月夜追忆。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她采用的思乡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采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推进悬念,解开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你认为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悬念,并说说这样设悬念的好处。

课文由旧时同窗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旧时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她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六、品味揣摩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看不着、摸不着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友人的情感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或句子、词语,品味精妙所在。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词语总是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为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或行为状态而服务的,所以要想准确的理解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就得联系该词语所在的句、段甚至文章主旨。“我”动身访美之前,朋友“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可见枣核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读到最后,朋友才揭开了索要枣核的原因。再来看这个“托”字。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由此不难看出,朋友“托”枣核的动作,其实正表现了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词语,句意有什么变化?)

解答这道题,同样要联系人物的性格,联系文章的主题。“几十里外”,表明旧时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表明旧时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表明旧时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七、解难质疑

1、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①、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②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一旦离开故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而对故土的思念却与日俱增。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

八、拓展赏析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请写出2首描写游子思乡的古诗。

《核枣》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此处隐藏4281个字……“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①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②枣核把门打开了。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枣核

身世和名字的由来

优秀品质

勤劳:学会很多本领

聪明:智斗县官

人小志气大英雄出少年

《核枣》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设置悬念、巧妙构思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概括的语言。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思念故乡、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巧用陪衬的笔法,突出写作意图;了解作者巧用比较的手法,突出海外赤子身在异国他乡,心恋故土的游子心境。

2难点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导入

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三、互动探讨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四、品味语言

(一)教师示范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3、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①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②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③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二)学生品味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讨论后明确: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五、拓展延伸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来,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回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六、课后品读。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核枣》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